博客归档

《穹顶之下》:突显政府角色的缺失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非常的精彩,对于柴女士以个人之力,谈苍穹之害,表示非常的佩服。

其实,《穹顶之下》这个片子拍的还是非常温和的,片中讲的雾霾现象,工业污染,这些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是一定会发生的,正如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年的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也许还要厉害。

但是,问题是,关键的关键是什么?中国雾霾之害,影响范围之广,之深,人们从中需要思考什么?

我觉得,整个中国近十年二十年才发生的这个雾霾之害,问题的核心是突显了政府角色的缺失。不仅仅政府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这个雾霾的认识不足,对雾霾的危害的认识不足。在雾霾发生这么久之后,没有丝毫的对策。勉强的通过的一些法律,却没有相应的执行机关。

《穹顶之下》中可以看出来,柴女士采访了不少对于雾霾有研究的人士,包括一些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她这个工作做得很细。其实从技术上说,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如果政府真的有心去做,真的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去管理,去控制这个雾霾,控制这个工业污染,那是一定有办法的。

问题是,在过去二十年,在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下,整个中国以GDP为唯一标准,唯一目标。而百姓的生命和健康则完全不在政府考虑范围内。所以全民大搞经济发展。而且中国的发展是在低水平的发展,连烧的煤也是那种低水平的煤。整个华北地区,如果从上空往下看,到处都是烟囱。

而在北京等大城市,在过去的大力发展汽车业的指导思想下,全国所有大城市,家庭汽车拥有量在很短的几年内,急速提高。在城市道路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汽车量,则飞速发展。所以中国的大城市的规模是世界第一的。当然,污染也是世界第一的。而在出现雾霾问题的时候,政府却不见了。

其实,对雾霾而言,不是政府束手无策,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想管。其实,假如他们想管的话,还是可以管的。比如说在奥运会的时候,在前不久北京APEC的时候,北京的天空就蓝了许多。

为什么政府不想管?因为那样会影响发展经济,会影响经济速度,会影响“硬道理”。

现在经济危机要来了,房地产危机要来了,制造业萎缩要来了,从雾霾这个角度看,其实是好事。经济放缓,人们可以静下来,好好思考过去这二十年来高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我说雾霾之害都是政府角色的缺失,那么过去二十年政府在做什么呢?都在拼呢,拼硬道理,拼经济,拼GDP,拼房地产。政府官员呢?也在拼,拼卖地,拼捞钱,拼着命的贪污,甚至拼着命的搞女人。

而一切影响这个“拼”字的,则都被作为不稳定因素。所以政府在拼GDP以外,另外一个角色,就是“维稳”。柴静女士在两会前夕推出这个《穹顶之下》,引起轰动。我对她是非常担忧的,为什么?因为这个片子的串红,大大影响了当局两会的既定议程。当局到底会用开放式的态度对待《穹顶之下》,坦然面对在雾霾过程中政府角色的缺失呢?还是采用老办法,即对柴女士进行维稳?这个咱们得拭目以待。

其实,雾霾在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发生过,中国现在等于在走人家过去的老路。政府如果有心的话,是应该从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过去工业化过程中学到很多的。问题是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这个心向人家学习,没有这个心要控制雾霾,没有这个心照顾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看到网络上人们对柴静女士的这个片子的反应,一片狂欢之声,据说是沸腾了。这真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这个片子之后,应该是冷静思考的时候。我想,如果《穹顶之下》只换来一时之沸腾,一时之热闹,沸腾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各归各位,雾霾还是雾霾,污染还是污染,GDP还是GDP,拼还是照样那个拼,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中国雾霾与中国人口众多有关,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这些其实都是帮政府找借口。中国污染严重最关键的还是政府角色的缺失,这里包括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所谓不作为是该管的没管,该投入的没投入。所谓的乱作为,是指政府本身一直在参与经济市场中,从裁判员的角色变成踢球的角色,正是这种政府角色的混乱,使的政府应该管排污的没有管,而许多政府企业则刚刚好成为了最大的排污企业。

 

再说动车事故:少了温家宝,中国会怎么样?

温家宝是中国政府中的一个异数,可以说是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润滑剂。人们对政府之所以还抱有幻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温家宝的形象。

你看,每次中国哪里出了什么天灾人祸,总有温总理的身影,也只有温能够与百姓和谐沟通。虽然每次温说了不少话,也有不少最后难以落实,但百姓们总是爱听。每每看到温总身单影只的站在百姓中间,越来越憔悴,越来越苍老,许多百姓有怨气也就忍了。温先生的话比较有人情味,总能把大事化小。

你看这次温州动车出轨事故,温先生因为生病没有第一时间到出事现场,这个动车事故的处理就出了那么大的乱子,最后还是要温先生拖着病歪歪的身子赶到现场,出面保证妥善处理,妥善善后,公开公正的调查,等等,这起事故才逐渐平息下来。

我在想,中国领导层要换届了,没有多久了,在新的领导层中有谁能像温先生那样会处理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呢?下一届政府,少了温先生,会不会更加的乱套呢?

当然,有些人要说了,要靠制度而不是靠人,这是对的,我完全同意。但是在制度缺乏的情况下,还是需要靠人的。比如说在文化大革命中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被毛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要是没有周恩来在中间周旋,充当毛与那些下台大臣之间的桥梁,充当毛与百姓之间,百姓各派别之间的润滑剂,那文革的后果会更加的不堪设想。

后来周死了,酿成了一个“四五运动”,就算毛多大的威望,同样压不住百姓的怒火。

当然,我并非说周有多好,温有多好,其实周死后揭露出来的很多事情说明周也并非善男信女,并非善类。只是周善于同百姓打交道,用共产党的话说,就是善于做群众工作。

我看温也是一样的,他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关心民众疾苦,也是一种所谓的群众工作。而且与周所不同的是,周由于本身在党内军内资历非常的深,所以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因为他的总理职务,而是因为他在党内的渊源和人脉。而温就缺乏这方面的优势。用赵紫阳的话说,温是好人,在改革开放中锻炼成长,所以改革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温在党内缺乏人脉,没有资源,所以一旦其职务有局限的时候,他不可能像周那样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在党内的资历。所以温比周,要更加的困难。

但是在现在缺乏比较好的制度的情况下,还真是需要这样的人。你想,这次动车事故,要是没有温先生这么一次公关,恐怕会更加的乱套,最后恐怕会采取武警镇压,就和新疆事件一样。

所以,有理由担心,一旦没了温家宝,那么类似的天灾人祸处理得恐怕会更加的糟糕,会小事化大,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民主化进程: 人民,公民,选民》谈到现在当官的不会同老百姓打交道,因为没有选票的压力,往往以势压人。文中写道:

“其实那些说民主不适用于中国的说法是荒谬的。实际情况是:不是民主不适用于中国,而是这些人(主要是当政的,有权的人)还没有准备好,他们不适应民主。现在很多当官的根本不知道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老百姓中形象非常的差。”

从这次动车事故的处理,再次显示出这些当官的不会处理与百姓的关系,处处显得生硬,缺乏人情味。

当然,有人会说了,这世界,少了谁,地球还不照转?是照转,只是暴力镇压的事情恐怕会更加的多,小事化大的事情会更加的频繁,最终受害的还是中国老百姓。

看温家宝温州行,浅谈政府诚信危机

动车事故发生一个礼拜了,昨天看到温总理去事故发生地点视察。看了温总理接受媒体的采访讲话。

原来事情刚发生的时候就有人质疑,为什么每次有什么天灾人祸,总理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次怎么没有见到温的身影呢。老实说,我当时也有一些疑惑,甚至有些担心,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因为我一直感觉温是体制内相对比较健康的力量。

前不久不是刚传出江泽民病逝的假消息而引起人们对高层政治斗争的猜疑吗?还有再之前不是因为原铁道部长刘志军的案件,而传出与温的什么秘书有牵连吗?当时想,是不是温有意回避呢?

昨天看到温的讲话,原来他病了,躺了十一天。这也难怪。

可是问题是温到了之后,看到报纸网络,居然还是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甚至骂声。说什么温一直作秀,说过的话不算,什么的。

再联系到这次温州动车的处理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质疑,甚至包括许多体制内的质疑声音,在我看来,恐怕不是温总的缘故,而是政府的诚信出了问题。

我前不久写过一文《动车事故:怎样才能给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就提出过诚信问题。认为只有独立调查,铁道部回避,只有具有公信力的组织负责调查处理,才能取信于民。要不然,这句“给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这不,现在传出来的初步调查报告,直指是人祸。新任上海铁路局长在国务院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上承认,惨剧因讯号设备设计出现严重缺陷及人为疏忽引起,而中国国家电网经检查后,驳斥铁道部的“雷击肇祸说”,怀疑惨剧起因另有内情,铁道部难辞其咎。这些初步调查结果驳斥了原本铁道部将事故归咎于天灾的谎言。

可是,就算是这样的可能接近事实的报告,在网络上还是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这样的调查组,是否具有独立性本身是值得怀疑的。而铁道部的信用则完全破产了。

中国政府的许多部门这些年做了许多坏事,笨事,缺德事,包括教育,医疗,食品卫生,生产安全,住房建设,信访,等等许多主管部门,做了许许多多伤害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已经对这个政府失去了信心。这不,这次动车事故发生,产生如此大的反响。

有人说任何交通工具都会出交通事故,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中国的老百姓对技术原因,对天灾,是能够理解的,可以容忍的。但关键是出事之后的处理,是否隐瞒实情,等等,是值得怀疑的。这些都是人为的。而正是这么多年来出现的政府职能部门对老百姓的侵权行为,渐渐的,已经使得老百姓对他们失去了信心。

一个人也好,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信用是十分重要的。对不少人来说,信用甚过生命。对政府来说,如果你失去了信用,那你就不能有效管理,不能有效行政。

我转载的一篇微博里,有这么一句话:

“记者又问一位大妈:您认为铁道部和红十字的区别是什么?答:一个要钱,一个要命;记者:那他们的共同点呢?答:都不要脸。”

这些都反应了政府的信用危机。

所以,我认为,温总受到质疑,归根到底是因为政府已经陷入了信用危机,这是很严重的事情。

对温总本人,我始终是很敬重的,认为他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行使作为总理的职权。但可以感受到他的无可奈何。

有意思的是,他在温州的讲话透露,动车事故发生之后,胡锦涛先生第一时间指示要全力救人,温在知道胡的指示之后才打电话给铁道部,要求救人。虽然温当时在病中,也说明了温做事的谨小慎微,需要等到胡作了指示之后才作指示。

这与四川地震时,温的飞机刚抵北京机场,他知道后,立即再乘飞机去灾区的情形相比,是不同的。后来透露出来的消息说,当时胡还在睡觉,可见当时温并未等到胡作出指示之后才行动。

这是耐人寻味的。不过,看温的讲话,知道主席总理都是第一时间要求要救人的,这两个人,至少还有那么点儿人情味,还是不错的。

这次出事,死难者家属请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镇压,媒体也比较开放些,这些都是好的。做得好就要鼓掌。所以给这两个人一点掌声。

有人会问了,政府信用危机何解呢?其实也不是很难,就如我文《动车出轨撞车事故,撤了铁路局长书记管用吗?》所说,需要检讨政府角色,把应该由社会去办的事情交还给社会。比如说这次的动车事故,就有人说应该解散铁道部。本来,在很多国家,铁路运输等等都有社会来办,而不是政府经营。

一旦政府不在参与这些应该由社会承担的具体事务,那么政府官员的油水也就会减少很多,贪污腐败现象也能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那些事务推给社会后,政府可以起到监督,管理,和裁判的角色。这样一旦出了事故,政府调查起来,处理起来就会比较独立,也无需遮遮盖盖,躲躲闪闪,不会像现在这样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这样百姓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埋怨政府,有的时候我觉得政府也挺委屈的,你看温先生带病视察,说话说得很有人情味,但还是不被理解,这不委屈吗?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不定真正做的时候,又出现过去国有企业改革时的那种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

但是政府信用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将影响到政府的管治,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