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归档

关注中国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

我一直关注中国的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二月份写过一篇短文《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关注中国的制造业,谈了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包括高通胀引起的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高汇率和高利率引起的直接成本的上涨,高工资引起的员工工资成本的上涨,以及高房价引起的租金成本的上涨,等等。

四月份又写一篇短文《治理通胀必须对症下药》,认为现在的通胀,不是纯粹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一味地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会让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雪上加霜,日子会更加的难过。所以呼吁政府采取适当措施扶持民营企业。

这不,这两天看报道,浙江温州中小企业连续遭遇资金链断裂,进而或破产,或倒闭。先是温州乐清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后又传出温州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消息,而几乎同一时间,温州另外一家知名企业江南皮革也因为巨额欠款而倒闭。

温州的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指标作用。这说明现在的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已经到了生死的边缘,在挣扎求存。

另外,据明报报道,内地制造业增长放缓,四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MI)跌至52.9%,比预期的54%来的低。PMI指数超过50%表示扩张,在PMI各分项指数中,新订单出口指数跌幅最明显,创下半年新低,这预示着出口增长放缓,甚至有下降的可能。

在生产指数方面,也同样下跌,这些都验证了中国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判断。

我想,接下来,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和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短期内恐怕都不会放松,如果没有其他有利因素,这些制造业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恐怕凶多吉少。

就如我《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文里所指出的,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是导致成本上涨的最直接的原因,而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更加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让这些没有关系的企业,告贷无门,制造了资金链的危机,从而可能迎来债务危机潮流。外加内地工资的大幅上涨,房价的高企造成企业租金的上涨,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对制造业不利。

据说现在的很多民营出口企业,订单减少,也不敢生产,因为不生产就会死,而接了订单生产的话,则死了更快,因为已经是无利可图,或亏损经营了。

我想,如果这些民营企业大量的倒闭,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是深远的,包括失业率将会攀升。老百姓现在已经面临高通胀的压力了,如果再来个高失业率,那日子恐怕会更加难过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不能只靠房地产业,也不能只靠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这些民营企业主要是八十年代沿海经济发展大战略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对中国这么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出口创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的。

本来,经过这么二十来年的时间,这些民营企业应该适时转型的,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成技术密集型企业。但是,这样的转型单靠民营企业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民营企业通常规模小,缺乏长远眼光,因此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包括政策方面的优惠和倾斜。然而,这么多年来,政府在协助民营企业转型方面几乎没有作为,所以沿海地区仍然有大量的所谓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

如果经历这么一次经济危机,这些民营企业大面积倒闭,而政府再没有什么作为的话,恐怕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希望现在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能引起政府的重视,在宏观调控的时候,要对症下药,适当的采用财政政策倾斜等相关政策,扶持一下民营企业,或者协助民营企业转型。

有人说,政府应该只起到裁判员的角色,这在完全自由市场经济里是正确的,但中国现在不是这样的情况,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治理通胀必须对症下药

中国经济出问题了,主要表现在通货膨胀。根据官方最新数据,中国CPI数据达到新高,三月份同比上涨5.0%,采用新的加权系数计算,同比涨5.4%,环比下降0.2%,超过管理预期。

另一方面,中国GDP第一季度增速是9.7%,似乎与以往的季度增速一样。但是,国家统计局上周五还首次公布了GDP相对上季度的环比增速。环比增速是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可以根据一个复杂的经济增长公式计算出来“年率化”增速,这是美国和大部分其他主要经济体公布季度GDP数据的方式。根据这种方法,国家统计局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2.1%,年率化后为8.7%,环比增速较同比增速低的多,说明中国大陆目前的增长势头比同比数据反映出来的明显要慢。

面对越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相对放缓的经济,一些官方经济学家断定这个通货膨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是美国货币宽松政策惹的祸。

为此,中国所采取的对策基本上就是货币紧缩,这不,央行从21日再上调存款准备金0.5%,这是从2010年1月以来,第十次上调准备,同时,自从2010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4次加息。现在银行准备金比例是20.5%,存款利率3.25%,贷款利率6.31%。

可是这样大规模的连续性的采用货币紧缩政策真的能压得住通货膨胀吗?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认,现在的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真的是象那些官方的经济学家所断定的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吗?

毫无疑问,美国货币宽松政策确实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产生了影响,不单是中国,3月份,巴西的CPI约为6.3%,俄罗斯为9.5%,印度的数据估计在9%左右。

但我认为,把当前中国大陆的通货膨胀纯粹解释为输入性通货膨胀恐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我在两个月前有一篇文字《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粗浅地分析过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我想,这个通货膨胀基本上还是因为成本的上升所引起的,国内自己的因素恐怕还是占主要的。你看,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这些都会转变成企业的高成本。

可以说,中国的制造业现在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美元贬值以及美国和欧洲经济体本身的危机,他们的购买力下降,汇率成本上升,影响了出口。

照道理,这些本来出口的商品卖不出去,应该拿来内销,但偏偏中国国内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力不够,因为中国老百姓的钱都投到房地产去了,剩余不多的钱还要用在昂贵的教育,昂贵的医疗上,还要面对眼下的一天天看涨的物价。

对于这外在的因素,最近日本发生的大地震以及核危机,恐怕会加重这种影响,会不会产生更加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还有待观察。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如《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分析过的,国内经济向房地产严重倾斜,大量资金都投入到房地产上去了,造成制造业融资困难,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反而更加加重企业成本。

据说,在浙江温州等地,地下融资的利息已经高得吓人了,有的地方月利率高达6%,年利率就达到72%。 当然这些高利贷资金有一些流向了赌场,普通的制造业是无法承担这样高的成本的。

最近看新闻说,政府有意在十二五期间,让企业职工工资翻番,最低工资年增长13%,这恐怕又是一件拍脑袋的决策,这对企业成本恐怕是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的困境,采取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恐怕会让很多制造业企业关门,从而更加加重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如果过分的采取货币紧缩政策,恐怕会大大压缩投资规模,使的整体经济放缓,甚至有人预测会有硬着落的危险。

政府打压房地产的措施基本失败,房地产价格还在上涨,虽然上涨的幅度有所减缓。但是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打压,其效果恐怕只能是短期的。而国内利率的提高,恐怕会有更多的热钱涌入,对房价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次打压通货膨胀中,政府也同样采取了一些行政手段,找大企业谈,不让涨价。我想这恐怕只能是非常短期的。

就目前看来,通货膨胀主要应该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引起的。所以,只有对症下药,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减低成本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

我想,除了一刀切的货币紧缩政策外,政府应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即调低企业税赋,甚至于对某些行业采取财政补贴,对某些原材料(包括石油,电,粮食,等),企业租金等等,实行价格补贴等手段,对职工的社保缴交率进行调整,差额由政府补贴,等等,也许对减少企业负担会有好处。

当然,关键还是要靠企业本身。我在《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一文说过,中国制造业的结构需要调整,要增加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在这方面,我想政府同样能发挥作用,包括协助,甚至于资助企业培训员工,鼓励企业创新,等等。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不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弄虚作假,在原材料上作假,在生产环节上作假,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甚至生产有毒有害的产品。

我有一个在深圳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里的研发部门,就是专门造假的,因为他们有指标,每年需要减低成本20%,那怎么办呢,除了作假,没有别的办法。他说国内很多的研发部门就是干这马子事的。

最近温总理指责的缺乏道德的问题“染色馒头”就是典型一例。我想,现在国内出现的很多这一类的所谓道德问题都是被逼出来的。什么“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等事件,固然与当下道德滑坡有关,但问题的背后恐怕有经济的,生活上不得已的一些因素。

中国现在面临挑战,这些挑战绝对不比那些陷入危机的西方国家少,也不比其它新兴市场的问题少。但是,我们面对问题需要实事求是,不能只找外因,忽视内因,不能逃避问题。

面对当前的经济问题,要从各个方面想办法,靠单一的货币紧缩政策恐怕难以见效。我们应当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对外,要有抗压的能力,人民币不能升值太快。

对内,在信贷政策上要改变中小企业告贷无门的困境。可以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真正减轻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的压力。在经济宏观政策上,需要调整过度向房地产倾斜的经济结构。

国内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前一段时间的洗衣粉沐浴液等事件说明了百姓对涨价的恐慌。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在当前是至关紧要的,把脉可不能把错,药不对症是要害死人的。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高汇率,高通胀,高工资,高房价,高利率

最近工作一直很忙,没有时间写。所以最近的每篇文字都是即兴之作,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几分钟,最多半小时之内匆匆忙忙写出来,贴出来。然后抽空再零零星星的修改的。今天星期五,明天休息,谈谈国内的出口企业吧。

随着发达国家市场的萎缩,甚至崩溃,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升高,那些以出口为主的制造业将首当其冲的面临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订单减少,汇率成本增加。据报道,中国出口增长在2010年达到31%的强劲态势。受制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货币升值。中国政府预测2011年中国出口增长率为10%,穆迪预测中国出口增长将为18%。可见,今年不少出口企业将面临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我比较相信中国政府的预测。一般如果中国政府做出比较悲观的预测比较令我相信。

中国政府对外购买大量的外国政府国债,比如希腊,欧洲等,试图挽救这些国家几乎崩溃的经济。我想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经济的大救星,恐怕不太现实,只是梦想。中国政府应该花更大的精力和金钱帮助自己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为他们正在面临难关,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

首先汇率的频繁升值,出口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风险。所以,在一些广交会上出现有长期订单有些企业都不敢接,有的只接一个月内的订单,因为他怕汇率有风险,他不知道下一个月会变成什么样。

其次,从去年中以来,中国开始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除了对日用品的消费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外,对需要原材料的出口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问题,原材料价格上涨了,成本增加了。中国的中小型出口企业一般的利润率是很低的,有的只有2% 到5%。这个原材料的增长,对出口企业简直是雪上加霜。

第三,用工荒。在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高通胀通常会导致高失业率,而现在的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

这是因为,2010年中,中国通货膨胀开始抬头的时候,官方媒体,像新华社等,已在显著位置发出要工资和通货膨胀赛跑的口号。所以,中国大中城市里,提高工资蔚然成风。我知道,我的外甥女,刚刚毕业不到两年,去年一年薪水就翻番。据她说,加工资在她所在的企业和那个工业园是很普遍的,幅度都不小。其实加薪水不是从去年才开始的,几年前国内公务员加薪,每年加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加薪与通货膨胀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些没有薪水的只享受通货膨胀的当然更加的苦不堪言了,如农民,当然这是题外话。所以用工荒,可能不仅仅是没有工人,而是付不起较高的薪水。

当然,中国所谓的人口增长的红利的终结,人口的知识结构,和人口逐渐老化,可能也是用工荒的另外一个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都能上大学,高考上大学的比例非常之高。但是并不是每个职位都需要大学生的,有很多的职位需要技术工人,熟练工人。在这方面,连续多年的大学盲目扩招恐怕是今天用工荒的其中一个罪魁祸首。

除此之外,人们可能较少注意到高房价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也是非常负面的,因为除了住宅用商品房的价格上涨快外,商业用房的价格也在疯长。而且,随着政府出台许多政策抑制住宅用房的需求,房产和房价的增长点恐怕将向商业用房转移。商业用房的涨价,中小型企业的租金也会水涨船高。租金也是企业成本之一,不可小觑。

还有,就是最近央行连续加息,利息的增加,意味着投资的减少,这对企业融资来说也是非常负面的。不像大型企业,他们承受能力强,又有融资渠道。中小型企业就苦了,融资成本提高了,那么利润也就降低了。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有个观点,说是高房价源于制造业陷入困境,也就是说,那些原先要投入到制造业的资金,都投入到房地产来了,来炒楼炒房。其实,依我看,这个作用可能是个恶性循环。因为房价的疯长,进一步使得制造业融资困难,以及房价的上涨直接导致企业租金的上涨。

当然,制造业成本远远不止这些,还包括物流成本,主要是运输成本。这几年来,中国大陆兴建了不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能力确实大大加强了,当时随之而来的运输成本却不降反升,各种收费层出不穷,尤其是公路收费让企业不堪负荷。另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加重运输成本的负荷。

在物流成本中,国际班轮组织联合垄断在中国收取运费之外的各种附加费现象也十分严重。如:码头作业费,文件费,旺季附加费,燃油附加费,汇率附加费,保安费,设备操作管理费等等,中国货主每年额外支付这些费用大约300亿元人民币,货主不堪重负,而这些物流成本最终会转嫁到出口企业上来。

所以,2011年对中国国内的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将是十分困难的一年。

政府能做的有很多,但是愿意做的恐怕不多,对外,只有打汇率战,对内只有打压房价。

我在我的博文《中美战争: 人民币汇率战中且战且退》贴出来后,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该利用西方市场的萎缩的机会逐渐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许这种论调也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国内的大批出口企业,这些制造业,还没有准备好转型的话,你急急忙忙的升值,急急忙忙的国际化,这不是要这些出口企业的老命吗?在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看我们自己的承受能力,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换取所谓的国际化。所以,在人民币升值上,政府需要慎重又慎重。在对外关系上,该合作的要合作,该对抗的也不能随便让步,比如人民币汇率就不能随便让步。

另一件事政府能做的就是打压房地产。现在国内的贫富差距非常之大,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而这80%的财富,又有很大部分被投资在房地产上。这是很奇怪的经济结构。

关于打压房地产,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谈到过:《中国必须祭出房地产调控的杀手锏》。我主张从供求关系着手,一方面抑制需求,一方面加大供给。抑制需求与政府最近出台的限购政策相似,只是政府的限购政策有歧视的成份。但是在加大供给方面,政府却没有作为。我在文中提出的加大供给,主要是逼迫那些囤积房推出市场,也就是对已经拥有的多套住房的投机者和投资者,应该要他们限期出售。这个政府恐怕做不到。因为会触及权贵们的利益。

另外政府在有些地方施行房产税,到底这个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是正是负还有待观察。依我看效果不大,顶多有短期效果。

所以我看现在政府的打压房地产政策,还不是十分有效的。最怕的是,增加供给变成对农民土地的掠夺。事实上很多地方所谓的城市化,就已经呈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很危险的。

政府之所以搞不定房地产,归根到底还是和中国现有体制有关。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这些房地产调控等措施都不会见效,贫富差距也只会越来越大。

一个国家就好比一个人,财富,金钱,就好比血液,人要健康,血液要均匀的流遍全身。现在的中国(指大陆),大量的财富要么在政府手中,要么集中在少数权贵手中。而中下层百姓,中小型企业呈现供血不足的现象。就好像人,所有的血集中在大脑,集中在脸部,脸上看起来红光满面,非常好看,而实际上四肢缺血,频临坏死。这样的人能算健康吗?

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出路就是转型。其实早就应该转型。依赖出口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了,现在转型其实有点晚了。但是不转型,可能就会面临倒闭了。

怎么转?有人提出刺激内需,我们有十三亿人,内需这个市场非常庞大。可是别忘了,首先,中国的财富不在老百姓手上,而是集中在政府和少数权贵手上。如果不改变这样的财富结构,刺激内需只能是空谈。

第二,现在的通货膨胀已经叫老百姓苦不堪言了,而且,中国的现实情况,社会保险水平十分低下,老百姓的钱都用在房地产上,孩子的教育上,昂贵的医疗费用上,如果有剩余,那还要考虑养老,哪里还有多少内需供你刺激呢?

所以,国家整体经济结构不转型,中小型企业也不可能成功转型。所以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是时候了,也不能拖了。而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又依赖于政治体制的转型。现在的权贵资本主义经济恐怕是难以持续的,对国家来说也是有害的。早转型比晚转型好。如果等到楼市塌了,股市垮了,社会动荡了,恐怕就迟了,到那个时候,转型的代价将会很高很高。